保研之路

在国庆前夕,保研的事情尘埃落定,最终被南大计科录取,将进入软件质量研究所,内心的失学焦虑才得以缓解大部分。在国家推免系统接受拟录取的时候,我与绝大多数保研党一样,内心异常兴奋,而到了第二天之后,这种兴奋已经变成了平静以及后续事情的焦虑。为了以后不至于忘却这一件重大的事,遂打算写下一篇流水账来回顾一下这段保研的历程,抒发一下相关的情感,另外也可作为后来人的一点经验和参考。大家可以当作故事来看看(主要是给自己看看),不想看的可以跳到最后看看经验。

开始阶段

最初诞生保研的想法是在大二上学期,那个时候我的一个同高中的直系学长刚好要保研到中科院软件所,在和他交谈时,我第一次接触到了保研这个概念,在此之前,我一直都是抱着早点跑去实习搬砖赚钱的想法的。后来我看到了学院的推免名单和细则出来后,我看好像主要还是看 GPA,那些加分都比较无关紧要(在国软的细则里,一个奖项可能就加零点零零几或者零点几,还要在乘以一个百分之十,真的算是无关紧要)。结合我当时的绩点,以及刚进行的奖学金评比看到的成绩排名,觉得还是挺稳的,当时甚至还会时不时地幻想保研到哪个学校。不过还是没有下定很大的决心,内心还是想着就业的。

在这种背景下,似乎保研也不需要付出额外的力气来准备,继续保持当时的状态,继续好好学习,保持绩点就行了,同时,根据细则的要求,只看必修课的绩点,我还可以集中精力在必修课,可以减少在一些选修课的投入精力和时间。

突生变化

在大二下学期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挺突然的事情:我们学院(国际软件学院)和计算机学院合并了。在上学期的时候,部分老师就在有意无意的放出风声,但是就是没有人给出一个确定的说法,我们也只是当一个谣言对待,然后最后就真合并了,而且最后也没有给出一个官方的说法。每次提起这件事,我的内心其实都有点不爽,不过结合在计院待的这一年来说,计院的行政也就是这样,无从吐槽。

合并之后对保研有什么影响呢?首先推免细则变了,可能会按照计院的来执行;其次推免的名额可能会有变化;最后,换了一批行政人员,很可能使材料和申请等相关事情变麻烦。当时我还挺天真的,心里想着改革不会也不应该影响到当前的学生。现在回看,当真是 naive,学校改革哪管学生死活。抱着这种想法,我对保研的准备还是没什么变化,好好学习,好好准备必修课的考试,继续保持高绩点。

同时,在这一年了为了锻炼代码能力,尝试加入实验室/找老师做项目,但因为自身原因或老师原因,两次都无疾而终,甚至让我对实验室留下了一种不好的印象,对实验室有所抗拒,这导致了我在暑期实训时没有找老师进实验室,而选择跟学校实训。回顾这几次过程,大致可得出几个教训:

  1. 机会是需要靠自己主动争取的。上面提到的几次机会都是我偶然看到的消息才去找的,这导致了可选择的选项不多,并且 quit 了之后就无事可做。
  2. 驱使你做选择的因素不应该是有无机会,更应该看机会是否适合,是否好。
  3. 好老师 / 好实验室的影响很大,同理如果不好,影响也很大。

关键阶段

进入大三之后,距离保研的夏令营就只剩不到一年时间,上学期可谓是关键阶段。在上学期,我把能修的课都修满了,提前就修完了专选课和公选课(但到了下学期还是有点担心部分学分有问题而再修了额外的课)。那段时间可以说是最忙的时候了,几乎是满课,有时真的下午下课吃完饭后回到宿舍顶不住,需要先睡上一觉,晚上再去上课,哪怕只有二三十分钟。另外,为了丰富科研经历,我主动发了邮件给老师说要进实验室,那段经历也是挺可怕的,在此期间,我得了组会恐惧症,每次组会开始前我内心都很焦虑,一方面没做什么,而另一方面又要想怎么回复,导致每次组会结束后,我几乎都会去大吃大喝,缓解压力,最终也没有任何产出/收获。

另外,15 级新的保研细则也出了,成绩计算还是只算必修课,但是变成了相对赋分,加分也是,且增加了很多的加分项(如班干部任职,CCF 认证等)。看到这个新的细则,内心有点慌,因为还没有任何加分,而在相对赋分的情况下,可以拉很多分(如绩点 3.6+ 凭借加分第一名, 3.5+ 第二名),但另一方面,保研名额似乎也变多了,最低裸绩点 3.4 都保上了。

最终,在大三上学期,除了把课程几乎修完以外,几乎没有任何收获。绩点也因为 nc 的暑期实训拉低了 0.1,科研方面也没有任何产出,且没有后续了。

最后冲刺

到了大三下,课程基本不多,一周其实就两三天课,可谓是全力备战保研的时候了。在这个学期我因为担忧没有保研加分拿不到推免资格(其实是多余的焦虑),所以选择刷点加分。我选择的是 CCF 和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前者我第一次近乎裸考就拿了 270 分,而 300 分就可以有加分。后者则是获奖比例高达 80%。然而,前者出乎意料地翻车 (CCF-201903),后者则是在准备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已经没有希望了(虽然比例高,但基数小,参加的人都太厉害了),最终也没有拿到任何加分。

除了准备加分,我还在准备专业课知识的复习。专业课知识大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比较硬的,看重能力的,如数学,算法,这些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不太能速成;另一部分则是偏概念,偏背诵的。这个学期开始,我就在学堂在线刷数据结构和线性代数,并在五月底前完成。进入五月,开始收集各个学校的夏令营消息并准备相应的材料。六月份确定参加的夏令营后则根据网上查询到的信息进行针对性的准备与学习,最终只参加了本校和南大计科的夏令营,北航和南大软院也进了,因为冲突而拒了,而七月中的时候收到了中科院软件所软件中心的面试通知,也因为南大计科已经过了而没去。本校夏令营没做什么准备就拿到了比较靠前的优秀营员名额,而南大夏令营相关情况 可点此查看,开放日结束过几天就被老师告知考核通过,可录学硕。

最终结果

开放日结束后,还需要回学校搬砖,做一个微信小程序,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但因为手里已经拿到一个比较满意的 offer,内心也已经放轻松了,就没有做后续的准备,包括软件所的考核以及九推的准备。唯一有点烦的,就是这个实训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组员都不想做,但是又还没出分,不敢造次,担心影响到 GPA。最终这个工作一直持续到开学,幸好给分还行。

开学第一周周五就进行推免申请工作,最终没有任何加分,GPA 3.85+,排名 11,然后今年形势也非常有趣,科研加分最高也才 13 分,导致 3 分加分就大于 0.1 绩点,就等于当一年班干部就涨了 0.1 绩点,反正我也不准备九推,其实与我无关。我最终的综排 18,也算还行,然后今年的名额暴涨,最低好像裸绩点 3.4+ 也保上研了。所以前面的焦虑好像是多余的?

经验教训

前面说了如此多无聊的流水账,下面就说一点有用的干货弥补一下吧。

  • 成绩很重要。某个学长说过,成绩决定下限,从我本人的申请情况以及推免名额的获取情况来看,的确如此。部分学校筛人直接就根据排名筛掉,没有成绩直接就没有后续,除非你其它方面(科研/竞赛)特别强,我去体检的时候碰到一个弘毅班的老哥就说他一开始就因为排名被南大计科筛了。
  • 科研/竞赛要有但不用多。有奖项或论文产出固然是好,但没有也不要紧,因为有的只是少数人,但相关的经历还是需要有的,这在面试中可是一个回答利器,一方面可能面试官会直接发问,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这些经历展示你的相关技能,研究能力和研究兴趣。这些经历可以通过进入实验室获得。
  • 尽早研究推免细则,寻找加分机会。很多的加分其实获得难度是很低的,如软考,CCF 或是当班干部,这些不仅难度不高,而且需要时间也不长,另外,参加竞赛或者大创,这就需要早一点准备了,但其实也不算难。像大创,找对老师指导就保底一个校级大创了。
  • 做好信息收集。信息收集非常重要,保研不同于高考,每个人考完根据分数排名投志愿就录取了。信息的收集影响到你学校院系的选择,考核内容的准备,实验室导师的选择。
  • 做好自身实力定位,不妄自菲薄。所谓的实力定位,主要是看自己的成绩,看自己在哪一档,然后根据此可以选择同档次学校或高一档的学校。要记住机会总是有可能有的,不妨海投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