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知行合一的一些想法

昨天无意中看到了一个关于王阳明心学的回答,谈到了其中心学的精髓是什么,觉得挺有意思,就在晚上的时候重新认真地翻了翻这个问题,并且将其中的高赞回答摘录到了印象笔记中细细品味: 王阳明的心学精髓是什么? - 知乎,也算是有点收获,对于一直以来都觉得非常神奇,也非常向往的陆王心学有了更深的了解。

心学到底是什么?我对其的最主要印象,莫过于当中最为有名的一个信条——知行合一。什么是知行合一,按照字面理解,就是自己的认知,应该与自己的行为相符合一致,怎么想的,就应该要怎么做。这也是我个人对其比较浅显的理解。我对其的了解其实也不算深,大部分好像还是来源于以前初中的历史? Anyway, 我还是很向往,很佩服这种状态的。知行合一,让自己的行为能够跟上自己的认知,而我现在,或者一直以来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行为跟不上认知,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在初三准备中考的时候,曾经某次跟金鱼闲聊就聊到过,我们很多时候并不是不知道怎样才能学好,怎样才能取得一个好的成绩,学习又有什么难的,每节课认真听课,每晚晚修认真完成作业并按时复习预习,周末回家也保持着完成作业和练习等各种学习任务,学得好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但真的这么简单吗?不是,原因在于我们很多时候都并不能做到这些事情。想起来,计划起来确实简单,但做起来,并坚持做,太难了。

到了现在,缺少了一些外部环境的约束,以及一些比较紧迫近期的目标推动,自己的行为就更加缺少动力了。想法确实是充满雄心壮志,但是想法最终也只是想法,远远未达到实现的程度。好比最近的我,作业很多,任务很多,也想了一下计划来完成,每天列的 todo 也充满干劲,然而最后每天也并没有完成多少的任务,内心反而充满愧疚与负罪感。

所以我向往这种知行合一的状态,我也想能够找到方法进入这样的境界,能够让我的行动跟上我的想法。当然,因为弱鸡的行动力,加上其它各种杂事缠身,最终也还是不了了之。不过昨晚看到的这一篇回答,或许就是一个转机?

所以知行合一到底是什么?文章虽然很长,举了一大堆的例子和背景铺垫,但是核心还是那几样:

  • 知:当我们遇到某一个特定的状况,情景,问题时会自然而然地出现的感觉,潜意识,认知。
  • 行:就是我们对于这个特定的状况,情景,问题所做出的(应对)行为
  • 知行合一:我们遇到特定状况时,会自动根据出现的感觉,做出相应的行为

所以,实质上,知行合一就是一个一一对应的的思维模型,也就是行为规律,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在怎样的情况下,会怎么做。那知怎么来呢?

知不来自于你的意识,而是来自于你上一次对这个媒介做出的行。

一个人出现在你面前,你一眼看到,一瞬间给你的感觉来自之前,每个人都是,每个人都不一样,都是独一无二的媒介。那这个之前,是哪一次呢?刚认识?还是哪次出去玩的时候?可是生物本能来说,一瞬间的事儿,哪可能给你选啊,这不是你用意识能选的东西。只能来自上一次。可能是上次他的行为给你留下的印象,也可能是上次他出现在你脑海里你对他的想法,总之是来自上次,不是上上次,也不是上上上次,只能是上一次。这一瞬间的感觉,决定了你对他的态度。 这次用这种方式做一件事,下次你还是首先想起来用这种方式。做过的事情再做觉得很简单,没做过的就觉得很复杂不想去做。因为做过的,在你的脑子里有对应的知了,每一步下意识就能完成。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问题做出不同的行为,来修正我们此前的知,来不断替换已有的知。 通过不断的替代,一个人给你的印象,也会随之变来变去。假如你通过靠谱渠道听说了一个之前和蔼的亲戚原来是个凶险的逃犯,你下次面对他,还觉得他是那个和蔼的人吗?不要说你因为害怕会装作不知道,我说的是你心里对他的感觉。

总结下来,所谓的知行合一,关键点还是在知,**这里的知,是所谓的感觉,是一种出离于意识,与思维无关的感觉,这样的感觉,会决定个人的想法和行为。**而感觉又会被不同的行所积累,修正,甚至是替换。 我们能够做些什么来好好贯彻知行合一,或者说利用好知行合一呢?翻了翻文章本身的评论,并结合我所理解的文章本身,大概可以有几个方向:

  • 多尝试不同的行。尽可能多地尝试不同方向,不同领域的事情,通过一些活动或行为,积累自己在各个方面的感觉/经验,让自己能够在不经意间积累到将来可能会用到的知。

  • 只有行,才能改变个人的知,才能取代以往的可能有瑕疵的知。所以我在培养习惯,或者指定计划的时候,最重要的还是首先让自己开始起来,让自己进入状态,进入计划。就像早起,即使在脑海中再怎样强调自己早起的各种好处,强迫自己一定要早起,但该起不来还是起不来,该不想起还是会不想起。还不如直接就通过一些别的手段,让自己强制起来,在意识到好像早起其实也没有那么难/早起好像还挺爽的。

  • 良知很重要。正确的感觉很重要,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在最开始的时候就选择正确的行为,培养正确的感觉

    一些错误的“行”,会导致自身不合适的“知”,近而导致自身出现不合适的潜意识,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时候,也要注意慎独,如果一件事情是不合适的,那么我们从一开始就不要做,可能我们会觉得一次两次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会影响一个人的以后对此事物的看法,从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最终出现严重的后果。

在写本文的时候多次回看他人的回答和评论,越看越觉得自己的认识实在浅薄。确实需要多花点时间再好好探索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