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定义的生活

刚放假回家的那段时间,总是想着把现在在用的小米手环换成 Amazfit 的智能手表。不是因为现在的手环有什么问题,也不是因为看中的智能手表有着如何吸引人的功能,硬要说的话可能就是新的手表能够多测身体的一些参数,配套新的应用可能生成更好看的图表数据。然而这样就已经是我感到心痒痒了,直到现在都还没有完全打消购买的念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很喜欢使用数据来记录生活的一切:用手环来记录每天的睡眠和运动情况,用 Forest 来记录日常的学习时间,甚至写代码的情况最近也开始使用 WakaTime 来进行记录。记录多了,所产生的数据自然也多了,这些数据看起来通常是会觉得不错的,尤其是在过了一段时间后来回顾过去一段数据的数据记录,有时也会让人觉得,好像之前确实是有在做事情,而所做的事情确实是有那么点意义。

可惜的是,这样的数据除了在日后回顾的时候给自己感慨以外,还能带来什么实际的用途呢?像是睡眠情况的监测,睡眠的长度和质量其实自己也能有所察觉,而软件给出的睡眠不足和深睡较短的结果,我也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即使是知道自己睡得不够或睡得很晚,我又会去解决吗,又可以如何解决。还有手机自带的使用时间监测,不需要点开就知道自己花了大量的时间在手机上面,这些数据的出现除了让自己徒增愧疚以外,也带来不了很好的改正效果。

数据自己用不上就算了,作为一个日后回忆的记录,其实也未尝不可,不过最近开始隐隐觉得,似乎有点找寻不到日常学习工作的意义,或者更进一步来说,如果进行学习或工作的时候没被记录下来,仿佛就是没有意义的无用功一样。好像在手机上面看了一会书,如果这个过程没有被微信读书记录上阅读时间,或者是摘抄几个片段和写几条记录,就好像没有看过书一样,即使是看了一下午,也感觉是什么都没做的一个下午。运动锻炼也是如此,对于不能使用手环记录的运动,意愿会大大下降。

因此为了重新平日生活当中的意义,开始有意无意地减少一些时间的记录,例如 Forest 以及手环的使用,尽量减少对于数据给自己带来的反馈感,避免行为模式变成数据驱动的模式,让行为的出发点回归的意愿本身。不过这样的想法能够持续多久,自己也无法预计,而且真的可以做到找寻会行为的意义和自身的意义本身来进行行为的选择吗,其实也不太乐观。

问题又回到了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