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直到把自己围住

对于五月假期回来后状态的复盘,其实是写于 5.15 的周记记录

是否还应该要使用 Forest 种树呢?在去年的四五月份的时候就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怀疑自己使用 Forest 等时间记录工具的意义在哪,甚至会觉得使用这些工具使自己对于时间的利用变得很焦虑,进而对自己的时间安排产生焦虑。

说起来也比较讽刺,原意使用 Forest 是为了记录我日常使用时间的情况,但是演变到今天,已经变成了推动自己工作学习的工具,用来衡量自己有无努力学习,认真工作的工具。我对于 Forest 的使用心态,已经从以往看看今天学了多久时间,变成看看今天能不能学到 300 分钟。一般来说,这个任务是可以达到的,但如果有些特殊的情况,例如昨天提到的状态不好,不想干活,导致开始工作的时间晚了,我就会觉得今天的任务预期好像完成不了,就会觉得愧疚与焦虑。当出现这种心态之后,就会出现想要让自己的数据更加好看的想法,继而会出现一些不妥的功利的想法,例如将一些非工作的活动也计时,又或者是中途需要打断活动的时候还是继续计时,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让种树的时间更多更好看。

但这样的行为并没有意义,这样获取到的数据也没有意义,相反,还会给自己增添许多的压力。翻了翻以前的种树的记录,在 19 年刚刚开始使用的时候,那时使用 Forest 就真的纯粹就是记录自己的时间使用情况而已,以及让自己增添的一个开始工作的仪式感。那个时候的我虽然有时种树也能种比较多的时长(挺多 300-400+ 分钟),但是其中也不乏一些 200+ 分钟的日子夹杂在其中。状态的起伏,可利用时间的变化都是很常见的状况,尤其是在读书阶段还需要去上课,需要处理一些额外的状况,又或者是出去玩之类的活动,为什么需要强求自己每天都能够学习到某一个固定的时间呢?

这种转变大概发生在保研之后的大四上学期,那个阶段的我一下子没有了比较紧迫且具体的任务推动,很多时候不想干活,也不知道要干些什么,干到什么程度。为此,我就想出了一个比较好能够推动自己的方法,既然没有具体的目标,不知道需要完成到什么程度,那我就按照学习时间来衡量,每天学多少时间来判断自己当天有无认真学习。想法是很好的,但这个标准任何制定,制定得是否灵活,就需要衡量太多东西了。

这样的想法放到了如今重新回到学习生活的我来说,又显得不够灵活。一方面我被其制约,无法更加灵活而合理地利用时间,另一方面,我对于时间的利用也变得更为洁癖与讲究。具体表现为

  • 有些重要但是与学习不太相关的事情,我可能会因为其不能种树(计时)而将其优先级放得比较低,从而导致自己不会去做这些事情。例如运动,尤其是在学习途中的休息活动,因为这些活动不能很直观地将它们的好处与效果表现出来,不像学习能够通过种树显示出学习时间,知道自己今天努力了多久,做了多少。所以不愿意去,也不敢去做,担心占用我的时间。
  • 对于时间的利用不够灵活,仿佛洁癖一般,总是会抱着一种完美主义的效率至上心态。会认为与其在上课的半个小时里面低效的学,不如在这期间摸鱼休息,然后等到之后可以高效率学习。这样的心态会导致自己在某些时候心安理得地摸鱼不学习,把时间白白浪费掉。其次就是对于时间的要求越来越多,然后就开始成为拖延某些任务的借口。明明可以做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但是觉得这么短的时间干不出什么结果就干脆放弃,不做,选择做一些短平快的事。

当然其实工具的本身还是其次,本质上还是自己的心态出现了问题,现在的自己不是很能够接纳没有学习的自己,不能接受好像一天都没怎么学习的自己。原本只是为了对于时间记录这个用于以后留念的数据,现在逐渐演变成证明自己有在努力的工具,很是不妥,而自己也仿佛被困在 Forest 这个工具当中。

当然你要我一下子就完全不用,我也还是做不到,甚至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也开着了 Forest 来计时。不过还是需要改变,正如昨天文章所写,改变只需要一点点的改进,就从看少点 Forest 的种树记录,看轻点里面的数字开始。或许首先可以做到的就是,减少学习时间吧 😆